学前教育 >
中国文化典籍阅读及其方法和层次
读书能增进见识、技能和智慧,有书读、有时间读,乃至熟能成诵、话如己出,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以有限的生命阅读浩如烟海的无限书籍,不能且不明智。庄子《养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明智的办法,只能是以尽可能少的精力更有效地阅读高质量的书,训练和成就良好的语感乃至表达,思维乃至思想、智慧。本文主要讲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之中具有代表性、富于智慧的经典的阅读。古圣先贤的深邃哲思、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经史子集的丰富营养,因为有了语言文字的承载,虽历经千载依然熠熠生辉。更多地阅读中国文化典籍,可以将让我们更有民族认同感,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将更有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我们需要深入阅读古籍,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说起读书,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古人读书方法的同时,总结适合当下的读书方法和层次。
如果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中遴选富于智慧的经典,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阅读经史子集,阅读并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邃而密集的智慧,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经史子集的界定和范畴。
可以开放的眼光和襟怀选择儒释道经典作为“经”,领悟对仁义礼智信的倡导、对上善若水的主张、对内心和谐的追求等。可以务实的态度选择其他诸子百家经典作为“子”,如阅读墨家经典,领悟兼爱和非攻的道理;阅读法家经典,领悟法、术、势之类规律;阅读兵家经典,领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等。可以选择《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之类经典作为“史”,以期做到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扬浊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很有必要,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坚持的做法,如果不这样做就容易重蹈覆辙,如杜牧《阿房宫赋》就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乃至《陶渊明集》《王维集》《杜工部集》《柳宗元集》《苏东坡集》等作为“集”,通过阅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
每个读者因其自身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特别是古代汉语功底有所不同,选择阅读的版本也应该有所差异。但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分为阅读译注注疏本、集注集释本、集评汇评本三个层次。如果古代汉语功底一般,不借助译注无法大体读懂经典的读者,不妨选择译注本;有一定古代汉语基础,不借助译注也能大体读懂经典文本的读者,可以选择集注集释本,以便在更广阔的训诂学乃至阐释学视域获取关于经典的丰富而深刻的解读和启发;阅读过一定数量的集注集释本,对经典及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有所了解的读者,可以选择集评汇评本,以期在鉴赏乃至批评的高度获得更具思想性、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领悟。当然,具体经典的版本也可能有所不同,如有些注疏本较之译注本可能更好,有些集释本较之集注本可能更好,有些则可能正好相反,还有些可能目前尚无相应注疏本、集释本、汇评本之类,不可一概而论。另外,也可能存在一部经典或这部经典的译注、注疏、集释、汇评,某一个出版社的比较好,而另一部经典或该经典的译注、注疏、集释、汇评,却可能另一个出版社的更好,也不可一概而论。
不同经典,其阅读价值和作用会有所不同。想了解解决古人衣食住行乃至养家糊口问题的经典,可以读《考工记》《周髀算经》《天工开物》等;学文学艺术,可以读《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人间词话》等,阅读诸如此类经典,可以为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的人储备一定的知识、思维和方法。想了解古人如何保持健康、如何养生,可以阅读《黄帝内经》《食疗本草》《遵生八笺》等。想了解古人如何从春夏秋冬自然现象体悟生长化收藏等生命规律,可以阅读《周易》以知进退损益,读《道德经》以知道法自然等。阅读专业经典可以获取古人的生存智慧,阅读养生经典可以获取古人的生活智慧,阅读哲学经典获取古人的生命智慧。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书中有辽阔的世界、有趣的灵魂、奇幻的旅程,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自己变得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邃、谦逊平和。读书不一定都得由浅入深,也可以先难后易、先精后博,更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明理、修身、养性、致用,在于增长知识、成就事业。读书必须坚持原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个人的特点、专长和喜好来选择学习的方向和模式,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从而通过读书指导生活、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