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星星向融 童心筑梦”第八届孤独症学生书画巡展正式揭幕!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3月29日,在第十五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海淀区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星星向融 童心筑梦”第八届孤独症学生书画巡展正式揭幕,现场展出了来自海淀区36所学校、60多名孤独症学生的书画作品。整个巡展活动将历时一个多月,首站在联想集团总部开启,未来还将走进更多的学校、书店等,让更多人看到孤独症学生的作品。
3月29日,第八届孤独症学生书画巡展正式揭幕。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用色大胆、充满想象力,孤独症学生画作引关注
或是充满童真的动物世界,或是深邃沉静的外太空,或是形态逼真的实物绘画……从日常所见到心之所向,孤独症学生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梦想,描绘出了美好的愿景,传递了未来的声音。
上午9点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软件园的联想集团总部一层展出的孤独症学生的画作,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
部分海淀区的学生也来到了现场观展。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学生祁浩然告诉记者,自己曾参加过类似的公益活动,对孤独症也有所了解,“他们的画都太厉害了,特别好看,而且特别有意境。”
展出的画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很多孤独症学生都或多或少有情绪方面的问题、交往方面的障碍,但他可以通过画画、弹琴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人大附中实验小学资源教师张亚奇表示,在与孤独症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理解并用心接纳、给予其足够的爱与尊重很重要。
海淀区特教中心主任王红霞表示,希望通过孤独症日的系列活动,让每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海淀受到尊重、得到适合的教育,“教育需要家、校、社的协同与合作,这次画展是我们家校社协同的一次尝试,未来,我们会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共同营造温馨的氛围,为孤独症学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奠基。”
此外,当天,主办方还组织了“以书画为媒,行教育之美”的慈善义卖活动。
融合教育的校内氛围逐渐变好,期待更宽容的社会环境
此次书画作品巡展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的同时,也让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走入公众视野,引发对融合教育的探讨。
郭同学的画《我爸爸像马一样能吃》。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二年级的郭同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次巡展,郭同学共有十幅作品入选,涉及动物、花鸟、人物等不同的主题。当日,站在自己的画作前,郭同学很开心。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这是一只鞋,下了一场大雨之后,它被冲到了一座岛上,然后吸引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在这里荡秋千。”郭同学语速很慢但清楚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记者了解到,今年14岁的郭同学是一名“唐宝宝”(唐氏儿),从幼儿园开始即在普通学校学习。像郭同学一样,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不在少数。记者从海淀区特教中心了解到,该区约有3000余名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正在接受融合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校长黄学英告诉记者,融合教育的说法提了好多年,老师们从一开始不愿接手到现在坦然接受,育人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师们越来越能接纳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学生们也能主动给这些孩子提供帮助。而且,老师还越来越能够主动协调家长之间的矛盾。”
黄学英介绍,在推动融合教育方面,教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会针对每一个特殊的学生专门做教研,全学科的老师一起来帮助他。比如体育老师教学生做前滚翻,针对特殊孩子应该怎么教?在学习资料方面,我们也会给一些孩子准备大字书、大字卷、单设考场,通过这些方式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始终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理解比爱更重要,因为我们要了解他们很多看似不同寻常的动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尽可能地把环境调整到他们认为安全的状态。”在张亚奇看来,只有老师真心理解并接纳这些孩子,才能够在日常相处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刘晶在看自己的画。图/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今年22岁的刘晶也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目前已高中毕业。“咱们学校的融合教育已经很不错了,但从家长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整个社会能有更好的融合环境。”刘晶妈妈表示,“融合应该是终生的融合。希望这些孤独症学生走出学校之后,也能有相应的融入社会的机会。”
对于离开学校环境的孤独症学生,海淀区特教中心也在不断摸索新方式帮助其融入社会。王红霞坦言,期待未来能搭建允许孤独症学生自由接单的就业平台,“他们可能很难长时间进行重复劳动,但是如果有能允许DIY的工作机会,我觉得是可以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