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1跳进了985双一流,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在相互踩踏。

  基础教育的内卷化——付出无穷努力,兴许个别人由此增进了成功的把握,从211跳进了985双一流,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在相互踩踏。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任大刚

  12月10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老师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看到这个规定,我既不能说它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说它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因为家长批不批改作业,构不成任何问题的关键——家长批改教辅书作业行不行?批改培训机构的作业行不行?

  老师之所以让家长批改作业,原因不外乎两点:要么是作业太多,连布置作业的老师自己都批改不过来;要么是老师太懒,让家长代劳。

图/图虫创意

  而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必须有个前提:家长有批改作业的能力。这个批改能力,不在学校作业上显露,也必定在更多的课外辅导作业上显露。所以说“禁批令”的有和无,无关宏旨。

  01 知识总量是相对不变的

  其实,应该关注的是家长的批改能力,这才是个关键性的变量。

  大家想想看,我们的父母,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准仅限于识文断字,普遍没有能力批改我们的小学作业,他们把我们的学习完全托付给了学校,很多家长甚至请求老师:孩子不听话打得骂得,我们不护短。所以他们并不焦虑,因为他们多是相信老师的。

  等到我们这一代做了父母,普遍地起码有能力批改孩子的小学作业了,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甚至远远高过老师,教小学语数英都是小菜一碟。因为掌握批改评判能力了,又有能力对老师的教学品头论足,看到这也不是那也不对,所以现在的父母焦虑上火了。

图/图虫创意

  目前来看,这种批改能力仍主要局限于小学阶段。等到孩子上了初高中,绝大多数家长便没有批改孩子作业的能力或者时间太长遗忘了,也就老实本分了,不焦虑了,他们会重新觉得老师真厉害,因而重新对老师们礼敬起来。

  两代家长从不能批改作业到能批改作业,看起来是个进步,其实不变的是知识。

  也就是说,二三十年前你掌握的小学知识,跟现在的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变化,那时候1+1=2,现在,1+1还是=2。

  人类数千年来知识积累的经验表明,知识更新迭代速度是很慢的,基础教育的知识迭代,更慢。

  三四十年前,你掌握的政史地、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科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跟今天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与时俱进是有的,但真正全新的知识,也只有信息技术课程。

  真正的创新,是进入高等教育之后才发生的。

  知识总量是相对不变的,这是其一。

  02 高考招生率一直变化不大

  其二,高考招生率其实一直变化不大。

  网上有一组2003-2015年高校招生数据,38所985工程高校,2003年本科招生总体计划是18.09万,校均4761人;2015年是19.18万,校均5049人。985高校的招生计划从2006年开始,总体基本上就没啥变化了。

  有些高校招生计划更是稳如泰山,比如中国科技大学,每年的招生计划都是1860人,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还是8500人,2015年已经缩减到7180人了。清华大学也从4260人缩到3372人。

网上流传的一份关于高校的招生数据(图/网络)

  47所中央各部委直属的211工程大学,2003年招生总计划为15.75万,校均招生规模为3351人;2015年是19.83万,校均4123人。2008年以后,这些中央部属的211高校招生计划基本趋于稳定,即便增加也是微增。

  27所省属211高校2003年招生总计划为12.20万,校均招生规模为4519人;2015年是15.10万,校均是5594人。

  这两个约束条件:知识总量没什么变,高校招生率也没什么变化——决定了:

  即便总体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那么精到熟练,绝大多数人考六十分,优质高校也要招够那么多人;反之,总体上学生对那些知识熟练到无以复加,绝大多数人考满分,优质高校也只能招那么多人(当然它们会有别的办法甄别出需要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作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应对是保持适度的竞争,既不必差到进入高校还需要补习初中数学,也不必好到一进入高校才发现基础教育所受的那些折磨不堪回首。

  实际上,在高校里,同一年同一套题,来自不同省份的两个学生,分数悬殊几十分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能看出这两个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和创新的禀赋有如此大的差异吗?你能说来自高考先进省份的学生,一定强过来自高考落后省份的学生吗?

  不能。

  03 基础教育正在内卷化

  所以,我有把握地说,那些个多考出来的几十分,纯粹是无效竞争,恶性竞争的产物,对社会总价值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拿现在忽然出圈的热词来说,就是“内卷化”,是基础教育的内卷化——付出无穷努力,兴许个别人由此增进了成功的把握,从211跳进了985双一流,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在相互踩踏。

  毫无意义的挑灯夜战,只是为了提高了几十分,把别人踩下去,殊不知,你自己也是被人踩踏的对象,人家也提高了几十分。

图/图虫创意

  怎样才能把别人踩下去呢?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抢跑”:幼儿园上小学的课,小学生上初中的课,初中生上高中的课,高中生上大学的课——培训机构为什么会“有效”?因为一切培训机构都是这么干,或者主要是这么干的。即便禁止,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公开抢跑,那就私下抢跑,办法有的是,可能价格更贵。

  你不“抢跑”,你就只有被踩踏的份儿。

  然而,这种抢跑,对社会总福利而言,啥都不是,简直就是个屁,它既不能增进全人类的知识,带来总体进步,也不能培养单个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爱好。反而,由于这种恶性竞争,恶性踩踏,过早耗尽孩子的学习“元气”,导致孩子对知识产生厌恶心理。

  近些年来,每到高考结束,那漫天飞舞的课本试卷练习册,就是一种对知识学习厌烦透顶的生动演习,很多孩子进入高校后,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其恶果早已种下。

  那么,既然我是如此厌恶基础教育的“内卷化”,我为什么不能退出?

  首先,这是一股席卷一切有孩家庭的潮流,你不参与这个无聊的游戏,那么就是自动出局,主动放弃。其次,一个并不是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新人进入社会的身份甄别,主要是,或只有文凭。

  就凭这两点,你也得拼尽全力,把孩子的全部精力耗费在这个无聊透顶的内卷化中。

  其实更严峻的是,随着很多孩子无法出国出境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丧失出国留学机会,这种对有限名额的恶性争夺,会更趋白热化。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可以预见,基础教育的“内卷化”会更加严重。

  不信,拭目以待。

编辑:晨晨 关注他的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