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频道 > >
公共管理学院马一丹同学获得3次重庆大学校级A等奖学金、2次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榜样的力量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刻苦专研、勇于创新,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学校明确了新时代重庆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响应学校号召,UMD研究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根据工作安排,挑选一批先进研究生代表,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电子显示屏等网络宣传平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和引领推动作用。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公共管理学院马一丹同学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我们分享他对学习、生活的所思所想。
马一丹
公共管理学院 2018级硕士研究生
2018-2020年,获得3次重庆大学校级A等奖学金、2次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四篇
2020年被评为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
获得国际TRIZ协会一级认证
硕士期间研究主要围绕工程教育、创新方法等展开,深度参与四个科研项目
/ 问题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
刚进入研究生学习时,马一丹的学习并不是那么顺利。对他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转换,因为那时候的他对科研知之甚少。导师布置的任务,不会给出具体的要求,只给出宽泛、开放的一个题目。这对于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的马一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回顾起那段迷茫却不断进步的经历,马一丹认为,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如果说本科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那么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则是发现问题。“研究生身份其实就是准学者身份,要完成问题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
// 完成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应该怎样把握其重点,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呢?马一丹想和我们分享他的“秘籍”:
一开始就是广泛地看文献,可能这时候你没有具体的方向,也并不能从文献中有什么大的收获,只是泛泛勾画记录。但文献看得多了,勾画和记录的东西也就越精细,问题也越来越聚焦,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和知识储备,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一个跨考高等教育学的“科研小白”,到如今发表多篇论文并斩获国奖,在马一丹看来,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踏实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无论是最初的选题还是后面的写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文献的积累。如果将论文写作类比为建造大厦,那么文献的积累就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固,又何谈大厦的后续建设呢?
阅读文献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赘述,但大家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却常常忽视文献的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细微、繁琐,却无比重要。文献的整理是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知识库”的一种方式,整理文献的意义绝不在于机械的归类,而是将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思考,形成自己思维模式的一个过程。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科,大多会面临“选题困难”,发现不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无法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则会变得难以推进。除了从导师主持的课题、项目中获取选题灵感,马一丹也分享了自己的选题窍门。
“一方面,应该时刻关注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动态,比如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立项等内容中把握前沿热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的选题;另一方面,可以跨学科阅读一些文献,看看其他学科在研究什么,是否能跟自己擅长的领域结合起来。”
高中理科、本科金融、研究生社科的学习背景,马一丹养成了跨学科综合性思维,不拘泥于阅读本学科的相关文献,而是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多方面的阅读开拓了视野,也在选题中给予了他很大帮助。
/// 未来的你,会是怎样的?
我们时常会订立一些短期目标,但很少思考更长远的事情,比如我们四十岁的时候,我们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我设想过四十岁时候的生活,我希望那时候我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同时我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放松自己。”马一丹向我们描绘了自己未来憧憬的生活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也是当下努力的蓝图,就像在海里游泳,看得到岸,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更有前进的动力。“订立长期目标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刚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时候,就以考博为目标,所以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我的每一步都是向这个目标不断靠近。”
//// 将校训内化于心
明年六月,马一丹将要结束在重大三年的硕士生涯,在采访的最后,他将重大校训作为寄语送给了学校和师弟师妹们。
“其实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追求,是先辈给予的期望。”
诞生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创办之初恰逢“实业救国”、“教育报国”风起云涌之际。时代风雨飘摇,学校也举步维艰。因此,学校亦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为使命。我们该怎么学、生活里该怎么做,早已凝聚在校训里面了。
每一个人都有英雄梦,都是自己的英雄,只要我们树立梦想,乐于思考,敏于行动,终能建功立业!
编辑:晨晨 关注他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