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假课文”的问题,曾有专家回应:“语文不是历史,没有必要拿常理去死扣。”

  小时候,我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习了很多经典课文,以为得到了真理。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有不少课文是骗人的,也就是所谓的“假课文”。这些“假课本”与历史事件、逻辑思维、自然规律严重不符,曾一年又一年的保留在了小学语文课本里,侮辱着教师、家长、孩子的智商。现在就来说一说曾经的那些“假课文”,不知道当年你们有没有学习过这些被质疑的“假课文”。

  《羿射九日》是小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省略一部分文字。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文中说了江河水都干了,羿是如何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的呢?如果河里有水,可以用“蹚”字,没有了水,就是在陆地上,怎么能用“蹚”呢。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更加神奇,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是也要讲究逻辑性。很多小学生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天真地以为这一操作能够实现。其实,作家并不了解动物习性,不符合物理逻辑。斑羚飞渡可以看成斜抛运动,两条抛物线正好在某一刻相交,理论上可以实现,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还有一年级上册课文《月儿弯弯》中的“月儿弯弯挂蓝天”,诗歌写得非常不错,朗朗上口,但是夜晚怎么会有蓝天呢?蓝天也只有白天才能看见吧。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写得是蚌夹住了鹬的嘴巴,僵持不下,最终渔翁得利。但是,课文里还有一段鹬蚌的对话,有人就质疑:鹬蚌的嘴巴都无法松开,它们之间如何开口对话呢?如果学习此课文时,有小学生这样问,又该如何回答。

  遇到这些违背历史、科学、真实性的课文,应该怎么教?语文老师们意见比较统一,认为要按照语文的特点,教会孩子字、词、句,再领悟、理解课文的意思。遇到有争议的课文,老师应该留有余地,不把内容教死,忽略背景内容,把它当作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对于“假课文”的问题,曾有专家回应:“语文不是历史,没有必要拿常理去死扣。”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文的选取,不仅要注意文学性,而且还要注意起历史真实性,力求文学性与科学性统一,可读性与真实性统一。希望,以后在编辑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编写者应以严谨、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篇课文。

编辑:晨晨 关注他的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