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教育大学生?河南高校在探索

  11月16日晚上7:10,最后一节劳动教育理论课,商丘工学院2020级学生孔鹏飞拿到考题后,又仔细回想了下所学内容,写下了他对劳动的真正认识。这次考试过后,8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课告一段落,等待他的还有24学时的劳动实践课。

  这是商丘工学院首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今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阐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细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为“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河南高校纷纷开始各自的探索。

  开课第一问:“劳动是什么?”

  “劳动不就是打扫卫生、做家务吗?还用上理论课吗?”这是孔鹏飞最初的疑问,也是任课教师李娟的开课第一问:“劳动是什么?”

  一个多月前,商丘工学院2020级学生上课第一天,166名新生中,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局限在下田地、干农活等体力劳动上,“认识比较狭隘,忽略了脑力劳动,也没有认识到劳动背后的精神价值”。

  今年9月起,商丘工学院将劳动教育列为公共必修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本科学生32学时,计2学分,专科学生16学时,计1学分。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张洪涛认为,理论课解决的是“源头活水”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劳动的过程也是自身专业技能历练、意志力培养锻炼、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进而在劳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曾就《指导纲要》进行解读,提出劳动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为了让理论课更有趣,第一节课,李娟用“高考过后的暑假你做了什么”为题,邀请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再从故事中引申出“劳动创造价值”。第二节课的辩论赛,三个队在观点交锋中探讨劳动理论课是否有存在必要;后续课上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时,李娟找来许多时代人物故事,让学生看视频、聊故事,感受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

  几节课下来,孔鹏飞意识到,此前对劳动的理解过于简单,“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什么职位,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劳动者。劳动也蕴含着当下时代所需的精神品质,比如像屠呦呦那样,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农博馆破解“有教育无劳动”难题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杨宁,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课,是在校内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简称“农博馆”)。这是中原地区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许昌学院团委书记陈浩勇介绍,农耕是最直接、最朴素的劳动,农博馆呈现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很好载体。

  17个展厅、3000余件展品,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等农耕用具和生活品,像是穿越时空讲述着各自的历史,这让杨宁备受触动,“比如耕地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进,既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加懂得,创新迭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积累”。

  “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问题同时存在。”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解读时说,为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指导纲要》中明确,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外,还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农博馆馆员高明介绍,农博馆正与鄢陵建业绿色农业基地、乐佳生活美学农场等六家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合作事宜,在前期资源合作基础上,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让劳动教育更扎实。

  文科生实训一周,理工科实训两周

  劳动教育由来已久,不少学校设有基地让学生体验农业种植,有人提出,“劳动教育就是带着学生种点儿花草?”对此,有教育学者表示,学校只要找准劳动教育的时代落点,都可以探寻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路线。

  河南农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许昌校区开辟十余亩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耕作,打造“劳动党课实践育人平台”,至今已有4年。

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在实践基地参加劳动 受访者供图

  在除草开沟、翻地整地、种植浇水、施肥护养、果实采摘等环节,邀请专业老师和农业劳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蔬菜作物收获后,再送往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

  11月16日上午10点,许昌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内,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冯讷正在锯割原材料,她需要靠纯手工打磨,最终提交一个成形的启瓶器。正常情况下,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另一边,模拟家庭用电场景中,小学教育专业的李宇杭和龙晴洋正对照操作指南,在研究火线零线,她们需要在线路板上,把有故障的电路修好、接通。

许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一名女生在锯割原材料

  全校62个本科专业学生全部参与工程训练,这是许昌学院的实践育人教学特色,如今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新方式。

  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李瑞华介绍,中心自2016年独立运行以来,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差异及学生状况,设计出“122+X”三种工程训练模式,文科生实训一周,理工科分别为两周,项目各有不同,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机电创新与机器人竞赛指导、虚拟仪器开发等选修工程训练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劳动只是手段,在劳动中发掘对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未来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才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对于没有操作基础的文科生来说,工程训练并不简单,但在冯讷看来:“虽然很累,能把理论知识一点点转化为成品,需要耐心和坚持、动手和思考,这都是很好的锻炼。”

  劳动教育如何有特色?各校在思考

  《指导纲要》中,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定义为: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这一点,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坤感触特别深刻,“从事土木工程工作就要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吃得起苦,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土木工程师,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坚持进行思想教育”。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学院也不断创新,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李坤介绍,学生在大四时进入合作单位实习,实行校企双向管理。学生分配到项目后,与项目经理举行拜师仪式,并把“以师带徒”成果纳入项目考核。“这种模式下,应届学生毕业时,尽管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但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专业素养得到认可。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共54家,学生与就业岗位比例达1∶1.5。”

  商丘工学院学生处处长曹红霞认为,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职业素养,比如,此前专业实习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志愿服务侧重讲奉献精神,但加入劳动教育要素后,要让学生学会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指导纲要》的下发,为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遵循,如何做得更好、更有特色?各学校也在思考。

  商丘工学院团委书记邵宏博表示,在学生志愿服务方面,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从中感悟劳动精神。

  许昌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闫慧认为,目前学生主要通过慕课平台学习理论课程,后续会加大校内课程研发力度。高明表示,农博馆将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对接,开发特色项目,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多样化平台。

编辑:晨晨 关注他的微博

相关文章